传统锔瓷技艺的历史沿革与现实思考

□张圆圆 /文


   锔瓷,俗称补瓷,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尤为陌生。它是利用铜、铁、金等延展性较好的金属作为锔钉修补破裂瓷器的一门古老手艺。手艺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目前可追溯最早的是见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锔瓷匠人做活的场景,图中锔匠的扁担一头是工具箱,另一头则是用来软化金属的烤炉。伴随着陶瓷文化千百年的历史脉络,锔瓷这门手艺以“惜物保福”的情感习俗曾在中国南北大地遍地开花。
   在瓷都德化,虽然现有的地方志和陶瓷志中均没有锔瓷技艺的相关说明,但从散落民间各处的古代锔瓷器物,就可寻找到这个以瓷盛名的山城自古便有这门手艺存在的历史印记。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段时间以来,德化的锔瓷艺人几乎已淡出大众视线,面临消亡的困境。可喜的是,近两年,有年轻人重新拾起了这门技艺,并将其融入了现代的创作元素。这门古老技艺在瓷都又获得了重生的希望。


 

   一、锔瓷技艺及其历史沿革

   自古以来,瓷器作为最常见的日常器物,被人们广泛地运用在生活中。由于烧制过程的不易和瓷器本身易碎的特性,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破裂和损坏,这时对于瓷器的修补需求便应运而生。可以说,瓷器的锔补行为是因为物件本身具有纪念意义、艺术价值或者为了维持必要的生活条件而产生的。
   锔瓷运用的工具和手法都有讲究。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儿,别揽瓷器活儿。”金刚钻,便是锔瓷中最重要的工具,它主要由金刚钻钻头和钻杆组成,钻头直径仅有1至2毫米,犹如针尖。一手把持钻杆,另一手握着弓子左右来回拉动,就能带动钻头旋转在瓷器上打出细微的小孔。再者就是用来补瓷的各种形态各异、材质不同的锔钉,这些锔钉有铜、铁、金等各种质地,根据瓷器裂缝程度的不同和顾客的需求进行选择。
   德化锔瓷手艺人吴老九的锔瓷工具箱里就放置着各种各样的用具和材料,虽说箱子不大,但是功能齐全。箱子里有数个小暗盒和抽屉,从弓子、钻杆、签字、镊子、锤子、剪刀、锉刀、刮刀到锔钉、模具等,一应俱全。值得一提的是,吴老九用来盛放锔钉的是一个形似“棺材”的小器皿,寓意升官发财,人丁兴旺。
   对于吴老九而言,其祖父和父亲以前都是补大缸的,他从小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中学会了补缸,长大后发现家乡德化以瓷闻名,锔瓷技艺却失传多年。为了拾起这门传统技艺,吴老九不远千里北上拜师。祖传的补缸技术,让他学起锔瓷来得心应手。他认为补缸与补瓷二者是相通的,都需要抱着一颗惜物保福的心让物件重获新生。
   锔瓷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用锉刀将瓷杯断裂两面上的灰尘和杂物清除干净,然后用金刚钻在裂缝两边开始钻孔,钻孔的过程很需要功夫,既不能太深致其穿透,也不能太浅令锔钉不好咬合。钻孔的数量,根据裂缝的长短而定,若裂缝较长钻的孔就越多,需要锔钉就多。接下来的步骤便是将锔钉嵌进孔缝。这一步往往能看出一个艺人手艺的精湛与否。锔钉需要拗成凹字形,且锔钉的大小要做到与两个孔缝口精确吻合,因为锔钉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到修补的效果。同时,锔钉的排列讲究也是一门学问,这里需要融合整个瓷器的造型和裂缝呈现的形态加以美学视角的渗透。嵌入锔钉的过程需要用指腹进行塑形,再修饰磨平。凹字形的锔钉嵌入孔缝后还需要借助锤子的力量,一锤定音。随后便是把瓷粉和鸡蛋清填入缝隙,使得裂口细密严实,为了保证修护后的瓷器长久耐用,还需要将其放入秘制的中草药汤中煮上一段时间。

工作室里,吴老九在专注做锔活儿。


   锔补过的瓷器从外表面可瞧见锔钉嵌入杯内,但从杯壁内侧却没有看到锔钉的痕迹,宛如新生,这便是锔艺的功夫和妙趣所在。
  我国的锔补技艺经历过漫长的发展阶段,并在不断总结、传承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锔瓷”行当。随着中国陶瓷文化在明清时期兴盛发展,锔瓷技艺也在不断改良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但是民间锔瓷技法始终围绕着普通生活器物的修补为主,所使用的锔钉以粗糙的铁钉为主,期间虽然也出现过一些工具上的改良(如皮钻、弓钻、陀钻等),但锔补手法和程序仍延续着原来的方式。到了清康乾时期,社会所积累的财富如潮水般涌向消费领域,达官贵人之间赏瓷炫富成为一种时尚,锔瓷行当随之也衍生出一门兼顾修补功能与陶瓷器装饰为目的的“锔活秀”。这类技法无论在瓷器的修补范畴和锔补工艺上较之前都有很大的变化:在传统锔补拼接粘合瓷器的工艺上吸收了传统锻铜工艺的技法,增加了镶边、做件、包口、雕花刻字等装饰手段;所使用的钉子也在传统双足锔钉基础上发展出补贴瓷片法、多层重叠补法、双钉补钉法等。另外,如果是修补上乘的陶瓷器物,锔钉的选料主要为铜钉。有的皇室贵族、八旗子弟之间为了攀比甚至故意在紫砂壶里装入黄豆后泡开,让浸湿的黄豆胀裂壶身然后再使用金、银等贵金属材料进行平锔敲花、贴镶嵌等手法进行装饰。这类锔瓷技法的出现使锔瓷在古玩与工艺品市场中也有了用武之地,锔瓷行当也分为了满足民间生活器物修补所需的“行活”与通过工匠艺术加工为古董、古玩行里的老旧瓷器装饰的“当活”这两种大的门类,为这项传统的民间手艺提供了多元性的存续方式。[1]

锔瓷的主要步骤一: 用金刚钻打孔

锔瓷的主要步骤四: 在打好的孔缝上钉

锔瓷的主要步骤二: 将铜线剪成锥形的锔钉

锔瓷的主要步骤五: 敲打锔钉使其稳固

锔瓷的主要步骤三: 将剪好的锔钉捶打塑形

锔瓷的主要步骤六:修整边缘


   到了民国时期,“锔活秀”发展到顶峰,出现24样72种136道,包含十几种修复瓷器的绝活。嵌补、嵌口、包边、包嘴、镶包、嵌饰、做件、补件等镶嵌包锔法,不仅可将破损瓷器修饰完好,还可使其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工艺品。
   现在在德化,吴老九的锔瓷技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他的工作室里,大到一尊观音瓷塑,小到一口茶杯,更有完好无损的茶壶都是他行将施艺的对象。他会根据客人的需要,将花鸟鱼虫等各种景致通过锔艺在瓷器上呈现出来。平日里,吴老九也会背上自己的行当到街上,到学校和广场做“锔活秀”,让这门手艺再次进入大家的视线。
   传统的锔艺主要通过师带徒或者家族传承的方式实现一代代的延续。然而学习手艺的过程需要经历日复一日的动手模仿,练习和领悟总结的漫长阶段,而且因人而异。由于缺乏量化性和标准化的衡量及模式,学成的效果也各有优劣,伴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态的变迁,锔艺的传承也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局面。
 

   二、锔瓷技艺文化生态衍变及时代价值


  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和现代技术的发展,曾经在特定文化生态中活跃的传统民间手艺必然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在中国近代,锔瓷由于有着与传统陶瓷文化相关联的内在传承动力,使它苟延残喘般地延续了下来,但是与之前手工业为主导的社会时期相比,锔瓷行当明显呈现衰落的态势。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国内工业化生产带来了大量的陶瓷产品投入到消费市场,再加上特殊历史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曾经四处走街串巷的锔瓷行当由于其传统生存环境的消亡以及自身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脱离逐渐不再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这项见证过中国古代陶瓷文化兴盛的传统手艺随着老匠人的相继离世开始面临濒危的境地。[2]
   站在时代的今天,锔瓷这门见证中国陶瓷文化兴盛的老手艺显然在当下社会中需要被重新定义其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从惜物保福的修补理念而言,锔瓷这门手艺源起于物质贫乏时代,在生活环境逐渐改善后,对修补理念的淡忘,使人们渐渐淡却了珍惜的概念。以此而言,锔瓷的延续生命的功能可以提醒我们在物资丰厚的今天仍然保持惜物之心,倡导勤俭节约的美德。
   从绿色低碳的设计思维角度而言,陶瓷生产在烧制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次品率和破损率,这些破损、残次的陶瓷往往作为废品丢弃,在某种意义上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这时,合理利用这些残损的瓷器并赋予新的价值,从某些层面而言,锔瓷的作用便体现出来了。

形似“棺材”的小器皿盛放剪好的锔钉,寓意升官发财,人丁兴旺


  从保护传统文化生态完整的角度而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掌握瓷器制作的文明古国之一,瓷文化是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原本纯粹是为了维护或保持瓷器本身实用功能的锔瓷手艺伴随着先民们“惜物保福”的文化习俗逐渐衍生出艺术、商业方面的价值,跨越几个世纪传承至今。这期间见证了历史的改朝换代,蕴含着多元化文化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每件锔器身上除了具有器物本身的时代信息以外,它的锔补工艺的特征、优劣、锔钉的大小、材质、形态、工艺、价格以及器物的所属、传承等等,保留下不同时期器物所具备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赋予了锔器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这些传统手工艺和其他地域性传统文化是人类经过几千年甚至是上万年在与自然斗争和协调中发展出来的,它们的独特性、原生性、它们的经验和智慧、它们的信息库藏是其他文化所无法代替的。[3]
  从传统民艺的设计价值角度而言,现代主义设计早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充满了反叛、挑战传统的色彩,被视为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一种宣战。它体现了现代文化特点以及标准化的、统一机械化的特点。但是过于追求理性、功能、简洁的设计越来越缺乏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我们古老的民间手艺所天生具备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符号,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可能的艺术资源。例如,锔瓷手艺对物质材料的充分利用和因材施艺的观念,以及实用与美的统一性的特征,显示了生态哲学的共生性,这也正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产品设计必然的设计方向。锔瓷手艺在瓷器上留下隐约若现的裂纹和附着其上的各式各样锔钉往往会引发我们无限的遐想,以及在与金属材料构成的点、线、结构的布置与处理中所呈现出残缺美和意境美,体现了民艺的文化精神的“本源”,极好地融入设计艺术,使民间艺术的审美与文化内涵在现代生活中获得新生。[4]
 

   三、传统锔艺在现代文化生态中延续与发展的思考


   传统锔艺是千百年以来人们智慧与情感的一种浓缩体现,是人类在不断演变的文化生态中创造的可靠经验与生存技能,锔瓷手艺的背后蕴藏着浓厚的潜在价值,面对这门技艺在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中遇到的生存发展困境,我们应该从客观的角度进行认识和把握。从上述对其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分析梳理中,我们应该有所启迪,不应单纯地寄托于依赖师带徒式的传承和拯救,而要探讨锔瓷手艺存在于当下文化生态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寻找发展的可能性,进而以更加开放的视角摸索出一条锔瓷手艺的创新与再生之路。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际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中国也开始意识到传统民间手艺存续的价值。我国台湾地区对锔器的收藏研究一直非常重视,早在1995年就曾召开过有关锔瓷文化的研讨会。2006年初,台湾历史博物馆与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宝璺藏神——锔瓷研究展”,展出了各种锔补技法的历代锔瓷器物200余件。2011年,中央电视台以“锔瓷无痕”为主题专题报道了锔瓷世家传人王振海老先生的纪录片,引发了社会上对锔瓷这门老行当的重新关注。2012年,中国传统产瓷区唐山市民间锔瓷爱好者举办了“锔瓷作品展暨古代锔瓷艺术品展”,希望通过对濒临失传的锔瓷技艺关注和发掘,给传统民间艺术和陶瓷文化的收藏、保存、宣传有所借鉴。
  反观国外,日本民艺学研究的杰出人物柳宗悦提出的传统和现代共生的著名公式对现代设计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就设计艺术领域而言,重要的是将民艺的“本源”精神提升到后现代设计的高度,使民间艺术的审美与文化内涵在现代生活中获得新生。2011年,在挪威卑尔根举行的:“Thing,Tang,Trush”(事物、特性与垃圾)现代陶艺展上,参展的30余位前卫艺术家通过对陶瓷现成品进行解构和拼接,延伸了它们原有观念符号的同时也体现了对陶瓷材料未来的思索。其中,以色列艺术家乌瓦尔把日常生活中的陶瓷残破器物用金属工艺进行重构加工后作为艺术品展示出来,让那些即将废弃的破旧瓷器通过艺术家的感知赋予它们新的内涵。这种对破损的陶瓷进行升级再造,使它们获得重生的艺术思想对锔瓷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蜕变和再生提供了良好的指向。2013年,由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举办的“锔月人生”艺术展上,艺术家将锔瓷转化为意向概念,通过整合古老技法与现代的新思维创新运用,融入感性、知性的人性情感,在唤起传统文化技艺回忆的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的生活美学体验。[5]
   从锔瓷目前在德化的发展状态来看,主要体现为珍藏器物本身的纪念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目的,是一种相对小众和单一的存在方式,锔艺的发展仍有很大的空间。
   综上而言,锔瓷手艺的再生之路应该要超越濒临失传技艺的关注层面和仿制旧器的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再寻找再挖掘新时代的发展潜力。可以与现代陶瓷工业的生产、设计相融合,将锔瓷手法和表现形式前置为陶瓷生产过程的一部分,通过不同锔钉的质地与釉水、造型、功能性的整体设计以一种全新的审美视角进行引导,开拓出创新的陶瓷产品。还可以将锔瓷手艺的文化价值嫁接到当下流行的柴烧文化、茶道、香道、花艺和饮食文化中,通过斗盏、品茗、茶座等交流活动将锔瓷文化渗透到生活美学体验中。
   研究锔瓷等各类民间老手艺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民艺传统,推动现代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兼顾保护传统手艺“原生态”的同时对文化元素重新解构,融入现代文化生态体系,让它们体现出新的价值。研究锔瓷手艺如何不断延续与再生,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注释:
[1]郭琪美:《传统民艺“锔瓷”的嬗变与研究》,《艺术科技》,2014年12期,第22~23页。
[2][5]刘鹏、宋充:《传统锔瓷手艺的存续与再生》,《中国陶瓷》,2014年11期,第44~46页。
[3][4]郭琪美:《传统锔瓷手艺的现代价值与应用》,《艺术科技》,2014年6期,第25页。